中文名称:初中生辅导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创刊时间:1984
出版周期:旬刊
国内刊号:52-1073/G4
国际刊号:1002-6932
邮发代号:
刊物定价:360.00元/年
出版地:贵州
时间:2025-05-27 10:01:44
在学术的漫漫征途上,论文发表对于每一位作者而言,都如同攀登高峰时至关重要的基石,而期刊的选择更是直接关乎着论文能否顺利“落地”,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职称评定、学术声誉等诸多方面。最近,就有一位老师神色匆匆、脚步急促地来找我,他满脸焦急,额头上甚至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一见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说:“孙编辑,我去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一本期刊上,当时满心期待着能凭借这篇论文在职称评定上更进一步。可今年突然怎么找都找不到那本刊物了!学校那边说这刊物可能已经停刊了,不认可我这篇论文,我评职称的事儿怕是要泡汤啊!我这么多年的努力,要是就因为这事儿打了水漂,可怎么是好!”
看着老师那心急如焚的模样,我赶忙让他先冷静下来,然后仔细查证了一番。经过一番仔细的核查和确认,我对他说:“别着急上火,这刊物其实没停刊,只是处于休刊状态。”老师听了,更是一脸茫然,他下意识地挠挠头,眼神中满是疑惑,问道:“休刊和停刊不都是不再出版了吗?这二者能有啥区别呢?在我看来,不都是刊物不能正常刊登论文了,这对我来说影响不是一样大吗?”
嘿,这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在学术期刊的江湖里,“休刊”和“停刊”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看似相似,实则有着天壤之别。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个坑过无数作者的“期刊生死局”,希望能给广大作者们提个醒,避免大家在学术道路上掉进这个大坑。
休刊这事儿啊,就好比是人请病假——刊物只是暂时歇业,它的“营业执照”(也就是刊号)还稳稳地攥在手里呢。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身体暂时出了点状况,需要休息调养,但他的身份和根基还在,等恢复好了,依然可以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说,某学报觉得自己季刊的形式导致影响因子偏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学术期刊市场中,影响力不够大,难以吸引到更多优质的稿件和读者。于是,编辑部经过深思熟虑,干脆心一横休刊半年,利用这半年的时间对期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改成月刊。他们想着回来之后就能以全新的面貌冲击核心期刊的行列,提升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这就好比是一个运动员,为了在重要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暂时休息调整训练计划,优化训练方法,提升自己的实力,以便在赛场上大放异彩。
去年,有一批教育类期刊被总局点名要求整改。总局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这些期刊存在一些办刊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内容质量不高、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等。于是,它们集体休刊三个月,回去“回炉重造”,好好提升自己的办刊质量。在这三个月里,编辑部对期刊的选题策划、审稿流程、编辑排版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改进,加强与学术界的沟通和合作,邀请更多知名学者参与审稿和撰稿。这就好比是学生犯了错,被老师要求停课反思,整改好了才能继续上课。通过这段时间的整改,这些期刊希望能够以更加规范、优质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也有一些编辑部是因为没钱了、主编跑路了、印刷厂倒闭了等原因,先挂个“休刊”的牌子,选择躺平。这些编辑部可能由于经营不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的出版运营。主编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岗位,导致编辑部群龙无首。印刷厂倒闭更是让期刊的出版失去了重要的支持。面对这些困境,编辑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休刊,就像是一个人遇到了困难,干脆破罐子破摔,先歇着再说,至于以后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就看后续的机遇和努力了。
官网或者知网会发布《休刊通知》,就像请假得写个请假条一样,告知大家刊物要休息一段时间。这个通知会明确说明休刊的原因、时间以及预计复刊的时间等信息,让作者和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期刊的动态。
一般会承诺复刊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嘛,虽然承诺了,但也有可能“放鸽子”,不能完全当真。有些编辑部在发布休刊通知时,为了安抚作者和读者的情绪,会承诺一个具体的复刊时间。但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比如资金问题、人员变动等,实际复刊时间可能会推迟,甚至无限期延长。
休刊期间,刊号依然是有效的,这就好比人请病假,但身份证还是有效的,身份还在。刊号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期刊的唯一标识,只要刊号没有注销,就说明期刊还具有合法的出版资格,只是暂时处于休刊状态。
作者们可千万别把休刊当成停刊啊!去年就有某高校教师,看到《XX科技》的休刊公告,心里一慌,火速撤稿转投其他期刊。当时他可能觉得,既然期刊休刊了,自己的论文在这上面发表肯定没希望了,还不如赶紧转投其他期刊,说不定还能赶上评职称的时间。结果呢,人家三个月后复刊了,还进了武大核心。这位老师知道后,肠子都悔青了,直拍大腿说自己亏大了!他原本可以安心等待期刊复刊,让自己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为自己的职称评定增添一份有力的砝码,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误解,错失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停刊可就意味着刊物彻底凉凉,没救了。就像一个人生命走到了尽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
有些期刊发行量跌得厉害,都跌破三位数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期刊的质量和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期刊由于内容缺乏吸引力、办刊理念落后等原因,导致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急剧下降。编辑部自己都觉得没希望了,继续出版下去只会亏损更多,于是干脆申请注销刊号,主动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好比是一个企业,生意做不下去了,只能选择破产清算。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销量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最终只能无奈地关闭企业,结束自己的经营历程。
还有些期刊是因为年检不合格、买卖版面被逮个正着、主管单位撤资等原因,总局一纸红头文件下来,直接就给“抬走”了。总局每年都会对学术期刊进行年检,检查期刊的办刊质量、学术规范、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期刊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年检不合格,说明其在办刊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无法达到总局的要求;买卖版面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期刊的公正性和学术生态;主管单位撤资则意味着期刊失去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无法维持正常的出版运营。总局对这些违规期刊进行严肃处理,直接停刊,就像是一个人犯了严重的错误,被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机会。
最坑人的是那种明明已经停刊三年了,某些野鸡数据库还在收录它的文章,专门骗那些不知情的作者。这些野鸡数据库为了谋取私利,不顾期刊的真实情况,继续收录停刊期刊的文章。一些作者由于对期刊市场了解不够,在投稿时没有仔细核实期刊的状态,就容易上当受骗。这就好比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却还有人拿着他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欺骗不明真相的人。作者以为自己的论文发表在了正常的期刊上,实际上却是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期刊上发表,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对自己的学术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新闻出版署官网可以查到注销公告,这就好比是给刊物开了一张“死亡证明”。注销公告明确说明了期刊的刊号已经注销,期刊不再具有合法的出版资格,这是期刊停刊的最权威证明。
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标记为“停刊”且长时间没有更新,就像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信息不再更新一样。数据库会根据期刊的实际状态进行标记,如果期刊停刊了,数据库会及时更新状态,并且不再收录该期刊的新文章。
编辑部电话变成空号,投稿系统404,这就好比是人去世后,他的联系方式都失效了,再也联系不上了。编辑部电话和投稿系统是作者与期刊沟通的重要渠道,如果这些渠道都失效了,说明编辑部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期刊停刊的可能性非常大。
2022年,《**经济》突然停刊,几百个已经录用的作者集体傻眼了。这些作者为了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论文,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选题、撰写、修改到投稿,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有的作者已经等了几个月排版,就等着论文见刊呢,他们可能已经规划好了论文发表后的后续计划,比如用于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有的作者刚交完版面费,满心期待着论文发表,版面费对于一些作者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们为了发表论文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最惨的是有位副教授,他的论文就差见刊就能评正高了,结果因为停刊,论文不算“正式发表”,硬生生耽误了很长时间。这其中的损失和遗憾真是难以言表啊!他原本可以凭借这篇论文顺利评上正高,实现自己职业上的一个重要跨越,却因为期刊的停刊,让这个梦想破灭了,只能继续等待下一个机会,这期间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时间。
要是遇到期刊“断更”的情况,大家记住下面这个流程图,按照这个流程一步一步进行,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期刊问题而耽误自己的论文发表和职称评定。
先去看看期刊的官网或者官方微信公众号,看看有没有发布休刊公告。官网和官微是期刊发布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有休刊公告,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发布。要是有,赶紧截图保存下来,评职称的时候还能当证明材料用。比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如果学校对期刊的状态有疑问,作者可以出示这份休刊公告截图,证明自己投稿时期刊是处于正常状态的,只是后来休刊了,并非自己的责任。要是全网都静悄悄的,没什么消息,那就直接进行第二步。
给刊社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电话沟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及时了解期刊的真实状态。要是打通了,就问清楚到底是暂时休刊还是永久停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对于期刊的状态最为了解,他们可以给出准确的答复。要是打不通,就连续三天,在不同的时段打,比如早上、中午、晚上,因为有时候编辑部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及时接听电话。要是全打不通,那基本就可以判定刊物是凉凉了,作者需要尽快考虑其他应对措施。
登陆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找到“期刊查询”入口,输入期刊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是查询期刊合法性的权威渠道,在这里可以查到期刊的详细信息,包括刊号、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等。要是能查到,说明刊号还没有注销,刊物可能只是休刊;要是查不到,那就是彻底停刊了。通过这个查询,作者可以明确期刊的状态,避免因为信息不准确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如果论文已经录用但还没出刊,赶紧联系编辑部要录用证明,录用证明是论文被期刊录用的重要凭证,在后续的职称评定或者其他用途中可能会用到。要是能撤稿就尽快撤稿,别让自己的论文“吊”在一棵树上。因为期刊休刊或者停刊后,论文的发表时间会延迟,甚至可能无法发表,及时撤稿可以避免耽误论文在其他期刊上的发表。
要是论文已经出刊但还没被检索到,那就去图书馆开纸质刊证明,有总比没有强,说不定评职称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场。纸质刊证明可以证明论文已经正式发表,虽然可能不如被数据库检索到的认可度高,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辅助材料使用。
90%的休刊都不会按时复刊,拖个两年,基本就自动宣告“死亡”了。很多编辑部在发布休刊通知时承诺的复刊时间往往难以实现,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资金不到位、人员调整困难等,导致复刊时间一再推迟。拖个两年后,编辑部可能已经失去了重新出版的动力和能力,刊物也就自动消失了。
有些刊物还靠“休刊 - 复刊”这样的循环来洗白自己的不良记录,就像一个人犯了错,先躲起来一段时间,然后再出来装作没事人一样。这些刊物可能在之前存在一些办刊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学术不端、内容质量低下等,通过休刊一段时间,再重新复刊,试图掩盖之前的不良记录,重新获得读者和作者的信任。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刊物不从根本上改进办刊质量,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2023年至今,已经有27本学术期刊被强制停刊了,其中19本是因为“合作办刊”,其实就是卖版面,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办刊规定。“合作办刊”原本应该是为了整合资源、提升办刊质量,但一些期刊却利用这个名义进行版面买卖,收取高额的版面费,而不注重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这种行为破坏了学术期刊的公正性和学术生态,总局为了维护学术秩序,对这些违规期刊进行了严肃处理。
被停刊的期刊中,86%是收取高额版面费的普刊,这些刊物只想着赚钱,不顾办刊质量,最终只能自食恶果。普刊在学术期刊市场中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普刊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降低办刊标准,收取高额版面费。他们只关注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论文的质量,导致期刊的学术水平低下,读者和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最终,这些刊物被市场淘汰,停刊也是必然的结果。
“调整出版周期”≈可能要休刊,这就好比是有人跟你说“我可能要休息一下”,其实很可能就是要“消失”一段时间。当期刊编辑部说“调整出版周期”时,作者需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意味着期刊在经营上遇到了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出版周期来缓解压力,而调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休刊。
“业务整合”≈八成要停刊,就像是企业说要进行业务整合,很可能就是要裁员或者关闭部分业务一样。期刊的业务整合可能涉及到编辑部的重组、刊物的改版等方面,如果整合不顺利,就可能导致期刊停刊。
“联系不上编辑部”≈跑路了,这就不用多说了,很明显就是出问题了。如果作者多次联系编辑部都无法取得联系,说明编辑部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人员流失、资金链断裂等,期刊停刊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些主动邮件邀稿的、版面费打五折的、承诺一个月见刊的期刊,一般都是停刊高危户。这就好比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是真有这样的好事,很可能就是个陷阱。正规的学术期刊对于稿件的审核和发表都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不会轻易主动邀稿,也不会承诺过短的发表时间。一些不法期刊为了吸引作者投稿,会以低价版面费、快速发表等为诱饵,但实际上这些期刊可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停刊风险高、学术质量低等。作者在投稿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些表面的优惠所迷惑。
就像我们每年都要体检一样,对于已经投稿的期刊,作者也要每季度查一次它的状态,看看它是不是还“健康”地存在着。可以通过查看期刊的官网、数据库更新情况、编辑部联系方式等方式来了解期刊的状态。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期刊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期刊有休刊或者停刊的迹象,作者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期刊问题而耽误自己的论文发表和职称评定。
对于重要的科研成果,尽量投给有稳定主办单位(比如高校、研究院)的刊物。这些刊物一般办刊比较规范,稳定性也高,就像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能降低风险。高校和研究院主办的期刊通常有雄厚的学术资源和资金支持,编辑部人员专业素质高,办刊理念先进,能够保证期刊的质量和正常出版。将重要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这些刊物上,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还可以减少因为期刊问题而带来的风险。
在学术的道路上,期刊的选择至关重要。希望广大作者们能够通过了解“休刊”和“停刊”的区别,掌握应对期刊“断更”的方法,避开期刊“陷阱”,让自己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和职业发展增添光彩。